曲振平教授、王辉副教授和董翠副教授于2025年8月3日至2025年8月8日赴新加坡参加“10th Asia-Pacific Congress on Catalysis”和“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ingle-Atom Catalysis”联合举办的国际会议,严格按照出访前计划和学校相关规定进行。 亚太国际催化会议(Asia Pacific Congress on Catalysis)是亚太地区催化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聚焦催化反应的最新进展、技术创新及其在工业应用中的前沿研究。国际单原子催化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ingle-Atom Catalysis)是单原子催化领域最具权威性的学术会议。第十届亚太催化大会(APCAT-10)与第四届国际单原子催化研讨会(ISSAC-4)在新加坡新达城国际会议中心联合举办。 会议期间,曲振平教授参加了大会报告及多场学术分会,重点参与了“Environmental Catalysis”、“Electrocatalysis”和“Catalysis for Carbon Neutrality”等学术分会,全面了解了当前环境催化、电催化、碳中和催化中催化研究的前沿动态与技术突破。在“Environmental Catalysis”分会,作了“Modulation of Ni-Co dual-sites synergism in oxides for enhancing CO2 hydrogenation to methane”的墙报交流,系统介绍了其团队在CO2加氢催化剂设计、Ni-Co协同机制调控及其在高选择性甲烷生成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王辉副教授在会议期间重点参加了“Environmental Catalysis”、“Artificial Photosynthesis”、“Emerging Catalytic Materials”、 “Computational Catalysis & AI”等多个分会,系统学习了当前催化科学在环境催化、人工光合作用、新型催化材料及计算催化与人工智能等前沿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在“Environmental Catalysis”大会,作了“Interfacial effects boost the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of NOx with over Fe2(MoO4)3-Fe2O3 composite oxide catalysts”的墙报交流,报告重点介绍了其团队在Fe基催化剂设计方面的最新进展,在NH3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反应中,通过构建复合氧化物界面来增强催化活性与选择性,揭示了界面结构在反应过程中的协同作用机制。董翠副教授重点参加了“Environmental Catalysis”、“Advanced Catalyst Characterisation”、 “C1 Chemistry and Olefins”等分会场的报告,深入学习了环境催化、先进催化剂表征、C1化学与烯烃领域的前言研究成果。参加了《Nature》期刊编辑组织的圆桌会议,深入学习和了解了高水平期刊论文投稿的关键要素。在“Environmental Catalysis”分会上,作了“Effect of interaction between cobalt oxide catalysts and supports on CO2 hydrogenation”的墙报交流,详细介绍了氧化物催化剂与载体之间相互作用及其对CO2加氢产物选择性的调控机制,展示了最新的研究进展。 此次参加“第十届亚太催化大会”(10th Asia-Pacific Congress on Catalysis),团队与来自国内外环境催化及相关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围绕催化科学的前沿热点问题与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深入探讨与广泛交流。拓宽了团队的研究视野,深入了解了该领域的最新动态、先进催化剂设计与创新理念,更为后续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未来开展国际合作提供了宝贵契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