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动态

首页 正文

解码盐碱破难题,科创赋能振乡村

2025-08-08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走深走实。7月19日至22日,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环“抱”乡村暑期社会实践团在乔显亮教授、刘魏辉老师的带领下,深入辽宁省营口市与沈阳市,围绕盐碱地治理与绿色农业开展多维调研,将专业知识投射至沃野田畴,积极探索利用创新科学技术解决盐碱地治理难题的有效途径。

一、葡园研学察农情,绿色种植探新路

营口鲅鱼圈区土壤盐碱化问题突出,制约农业发展。实践团抵达鲅鱼圈葡萄科技小院,与沈阳农业大学驻点研究人员深入交流。团队重点考察了“妮娜皇后”等葡萄品种在盐碱环境下的绿色种植实践。科技小院通过精准枝叶修剪、科学施肥、温湿度调控等绿色管理技术,有效提升了果实着色与品质。成员们结合环境专业背景,就盐碱地土壤改良、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问题与专家展开研讨,并亲自体验葡萄套袋栽培技术。通过田间实践,成员们不仅深化了对绿色农业的认识,更体会到农耕不易,增强了运用专业知识服务乡村的责任感。

二、联合攻关破难题,科技赋能盐碱地

为寻求盐碱地治理良方,实践团赴沈阳农业大学,与张世宏教授团队开展专题座谈。张世宏详细介绍了团队研发的“微生物-纳米整合技术”(MiNIT)的核心机理及应用前景,其扎根土地的科研情怀深深感染了成员们。实践团参观了国家农业环境微生物种质资源库,近距离观察了液氮(-196℃)保存的珍贵微生物样本;深入两米深的盐碱地试验田,亲身体验改良工作的艰辛。植物保护学院党委书记王深以“微党课”的形式,勉励青年学子,学习微生物“爱人类、爱劳动、爱奉献”的精神,将科研报国理想融入时代发展。

三、扎根乡土听民声,数据支撑促发展

“邦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实践团深入营口市鲅鱼圈区红旗镇胜台村、熊岳镇,走访葡萄种植户。在田间地头,成员们仔细观察盐碱环境下葡萄生长状况,认真倾听农户在种植技术、土壤改良方面的实际困难和经验分享,并详细记录生长数据。成员们通过发放问卷,系统收集了当地葡萄种植面积、品种结构、农资投入及农户对盐碱地认知等关键信息,建立了详实的电子台账并完成100%复核,为后续绿色技术推广和碳足迹评估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同时,成员们在鲅鱼圈商贸中心开展绿色低碳生活调研与科普宣传,发放《绿色低碳》手册,倡导居民践行节能环保。

盐碱地改良利用是关乎亿万农民福祉的乡村振兴关键课题,更是东北全面振兴、辽宁全方位振兴战略中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突破口。作为国家重要农业基地,辽宁盐碱地治理的突破将为黑土地保护与粮食产能提升注入强劲动能,筑牢区域振兴的农业根基。

“环‘抱’乡村”实践团深入辽沈大地,以专业知识服务乡土,在调研中深化对农业发展瓶颈的认知,在实践中淬炼服务振兴的能力。团队将继续在“绿水青山”的广阔天地深耕细作,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理想播进乡间沃野中,为辽宁打造新时代“三农”发展新标杆、助力东北全面振兴贡献青春智慧,在服务国家战略中书写新时代青年的奋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