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动态

首页 正文

“环梦启航” 研学营第三站 —— 探寻庄河乡村与水源地的可持续发展密码

2025-07-20

2025 年 7 月 14 日,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 “环梦启航” 研学营走进大连市庄河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先后走进桂云花满族乡与碧流河水库,从民族文化传承与水源地保护双重视角,解码 “生态 + 文化 + 产业” 的协同发展路径,为学员们呈现了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鲜活样本。

桂云花满族乡——文化根脉与生态产业的共生密码

在满族文化展馆内,学员们循着 “满族赋” 的历史脉络,追溯了从肃慎部落到现代满族的生态智慧演进。展馆通过文字、影像与音频解说系统,生动展现了各历史阶段对自然的适应之道:肃慎 “护矢” 弓箭的狩猎文明体现资源适度利用理念,靺鞨族渤海国石灯塔融合建筑美学与自然材质,而 “口袋房”“万字炕” 等民俗建筑更是先民应对严寒气候的生态设计 —— 侧门入深的口袋房减少热量流失,U 型万字炕实现空间与热能的高效利用,“窗户纸糊在外” 的技法则巧妙规避室内水汽侵蚀,这些细节让学员们深刻体会到 “顺应自然” 的生存哲学。

走出展馆,学员们登山探访了正在建设的国网新源庄河抽水蓄能电站项目,这一总投资 67.98 亿元的绿色能源工程,成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又一重要实践。据介绍,电站建成后年发电量将达 12.05 亿千瓦时,可减少原煤消耗 19.5 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94.3 万吨,在生态环保领域成效显著。建设期间,项目不仅带动当地劳务输出、建材供应及服务业发展,更能增加就业岗位与财政收入,推动农民持续增收;建成后每年可贡献约 1 亿元财政收入,为区域经济注入长效动力。学员们实地观察到,项目通过生态友好型建设模式,将能源开发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展现了 “绿色能源赋能乡村” 的新路径.

乡域内的绿色产业实践同样令人瞩目。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为指引,当地培育的蓝莓、软枣等经济作物均采用有机种植模式,通过生物防治技术将面源污染削减 70% 以上,既守护了碧流河水库上游生态,又带动村民年增收超 3000 元。“九如慢廊” 景观带堪称 “废弃物资源化” 的典范:利用建筑边角料铺设的 3 公里步道,串联起满族墙绘与石雕艺术,既降低建设成本 60%,又形成 “一步一景” 的文旅体验,年接待游客量突破 5 万人次,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收益的双赢。乡名 “桂云花” 源自四月漫山绽放的映山红(当地称 “背阴花”),这一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意象,恰是全乡 “文化赋能生态” 发展理念的生动注脚。

碧流河水库——水源地保护的系统治理实践

午后的碧流河水库,展现着现代环境工程与生态技术的协同创新。作为大连城市供水的 “生命线”,这座地表水二类水源地构建了 “工程治理 + 生态修复 + 严格管控” 的三维保护体系:大坝采用混凝土重力坝、堆石坝、土坝组合结构,在建库时期交通不便的条件下,通过就地取材原则降低生态扰动,成为水利工程适应自然的经典案例。

现场负责人讲解道:工作人员每周对 14 个监测点位开展 60 余项指标检测,涵盖溶解氧、藻类密度等关键参数,数据实时传输至管理平台。针对富营养化风险,按比例投放的鲢鱼、鳙鱼等,通过滤食藻类实现减少化学药剂使用量,这种 “以鱼净水” 模式让学员们直观理解了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价值。

此次庄河之行,学员们既见证了桂云花满族乡 “文化传承促生态产业” 的振兴路径,也领略了碧流河水库 “技术创新护饮水安全”的系统思维。从满族先民的生态智慧到现代环境工程技术,从乡村绿色产业到水源地综合治理,全方位呈现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多元实践。这些经历不仅深化了学员对 “乡村可持续共生”的认知,更为环境工程与生态管理领域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接地气的实践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