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水潮起,夏木成荫,7月18日至7月20日,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2026届优秀大学生研学营在大工校园如约开启。本次研学营聚焦“探索环境前沿,筑梦科研高地”为主线,通过开幕式报告会、重点实验室参观、专题分论坛、导师面对面及课题组研学等丰富环节,为来自全国的优秀学子带来了一场充满智慧与探索的学术盛宴。

7月18日下午,研学营在志愿者们的热情迎接中拉开序幕。学院精心准备的“研学大礼包”——印有学院LOGO的文化衫、冰箱贴、小扇、宣传手册与定制大工帆布袋等,细节里满是温暖与用心。随后的校园研学之旅中,大家漫步于见证大工岁月的校史馆,驻足于波光粼粼的凌水湖畔,穿行在书香满溢的令希图书馆,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间,沉浸式感受大工“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校训精神与环境学院浓厚的学术底蕴。

7月19日上午,研学营开幕式隆重开营。环境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学科带头人及教师代表出席,开幕式由学院副院长刘薇主持。她向远道而来的营员们致以热烈欢迎和诚挚的祝福,并寄语大家在三天活动中“敢提问、善思考”,深入了解环境学院,寻找科研方向。

随后,刘猛院长作“环境学院学科发展报告”,系统介绍了学校及学院的发展历程、学科优势与科研成果。从国家级科研平台的建设到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从重大环境问题的攻坚成果到毕业生的广阔就业前景,他用详实的数据与生动的案例展现了学院的硬实力。他表示,环境学院始终以“解决生态难题,守护人类家园”为使命,这里拥有顶尖的导师团队、先进的科研设备和面向未来的学科布局,期待与青年才俊“共赴绿色之约”,为国家生态事业贡献力量。

开幕式后的学术报告环节亮点纷呈。陈景文教授带来“AI时代,育才成才”专题分享,深入浅出解读学科发展的时代意义;王鑫教授带大家 “打卡”“低空气象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中心” 的创新应用场景;李爱民教授聚焦“从废弃物到财富:构建未来循环世界”,展示变废为宝的科研智慧;张子杰教授以“生物传感器与智能环境监测”为题,揭秘生物传感的前沿技术;学术之星王浩博博士则通过“超越算法-有害化学品智能筛查的研究之路与成长力量”为广大研究生博士生树立榜样,竞赛得主王路军“农业有机固废厌氧消化产甲烷同步脱氮固碳系统”,分享科研思维培养的实用经验,一场场干货满满的报告让营员们深切感受到环境学科的魅力与学院的学术高度。 “基于固废总量巨大,国家推动固废资源化背景,运用系统工程原理构建所有材料的循环系统目标,让我深感科研的实践价值。”来自河北工业大学的刘亚铂在此次研学营“感悟墙”上写道。

实验室是科研的“主战场”。开幕式后,营员们走进工业生态与环境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启“硬核”探秘之旅。实验室老师细致讲解了液质联用仪、高分辨质谱、原位表征系统等尖端设备的功能与应用——总价值过亿的科研平台、单台千万级的精密仪器,不仅是高水平研究的“硬支撑”,更让同学们直观看到了“从实验室到产业界”的转化力量,不少营员当场赞叹道“在这里做科研,底气十足!”。

下午的专题分论坛上,学院围绕特色方向开设“智慧环境与健康”“数智化减污降碳技术”平行论坛。各课题组负责人结合最新研究成果,从“AI赋能的新污染物健康风险预测及评价”到“便捷高敏病原体生物传感的研发与应用”,从“基于人工智能的污染物分析检测技术”到“电催化材料的研究进展”,从“废弃物处理到资源循环利用高值化”到“近海海洋环境健康”全面展示了学科交叉的创新活力,现场提问互动不断,思想火花持续碰撞。“关于AI赋能新污染物健康风险预测及评价的研究让我印象深刻,这一研究借助AI技术实现精准预测,为新污染物健康风险防控提供了新思路”来自石河子大学的王龙同学写道。


最受期待的导师路演与课题组研学环节中,营员们分赴不同课题组,与心仪导师面对面交流。导师们不仅分享科研故事、解读研究方向,更带大家参观实验室现场,沉浸式的体验让科研不再遥远,营员们的热情提问与深入思考,让现场溢着青春的学术活力。

本次夏令营自启动以来,吸引了全国500余名优秀本科生报名,经过层层筛选,最终78名来自20余所高校的学子成功入营。三天时光虽短,科研的种子已然播下。从初识校园的好奇到深入课题组、实验室的专注,从学术报告中的思考到面试时的从容,每一位营员都在这场研学之旅中收获了成长与方向。至此,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2026届暑期优秀大学生研学营圆满落幕!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期待未来在凌水河畔与更多优秀学子重逢,共以科研之力守护绿水青山,用青春之志共绘环境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