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蝉鸣,学术繁荫。
值此环境学院建院25周年暨环境学科发展45周年之际,
“建院25周年系列学术报告会”
再添重磅!
为持续激发师生科研创新活力,浓厚学术氛围,“学院成立25周年暨环境学科发展45周年学术报告会”第二波热力接棒。学界名家纷至,以深度分享延续思想碰撞,引领师生共探学术前沿。
6月23日,应全燮教授邀请,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工程与计算机学院陈志教授来院为环境师生作了题为“Recent Developments in Environmental Modeling and Assessment”的学术报告。陈志教授系统介绍了近年来在环境建模与风险评估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展示了其开发的高分辨率环境多介质模型,深入讲解了深海溢油环境风险模拟平台的原理与实际应用,并结合2010年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故的建模研究,展示了该技术在重大环境事件中的决策支持价值。

6月23日下午,应姬国钊副教授邀请,英国阿伯丁大学张冶水老师带来题为“Advanced Metrology for Studying Catalyst Degradation & Li-ion Battery Drying Process”的学术报告。张老师介绍了对流动催化裂化催化剂(FCC)对塑料垃圾的催化降解的最新研究,创新性地使用原位x射线纳米ct技术从整体上考察了催化剂的结构演变,并就锂电池干燥领域的相关进展进行了介绍,创新性地开发了适用于工业生产的超声声学原位监测技术,可实时观测电池干燥阶段,对锂电池制造工艺改进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6月24日,谢宏彬教授和夏德铭副教授邀请到宾夕法尼亚大学院士Joseph S. Francisco教授和Padmapriya Francisco教授来院交流。Joseph S. Francisco院士为学院师生带来题为“Water in the Atmosphere: The Molecule that Changes Everything”的学术报告,着重介绍了大气中水分子对二次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形成的催化作用,以及这些水催化的化学反应对全球气候的影响。Padmapriya Francisco教授为学院师生做了题为“Health Impacts of Heat Exposure Among Older Adults in India: The Role of Environment and Socio-Economic Moderators”的学术报告,介绍了热暴露对印度老年人健康的影响。


6月24日下午,应李雪花教授邀请,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学国际环境工学部门上希和夫教授来院为学院师生带来了题为“Establishment of Simultaneous Identific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Methods for Approximately 1000 0rganic Micropollutants with Quality Control Strategies”的学术报告,门上希和夫教授就实验分析过程中常遇到的一些注意事项进行了深入讲解,指出了CRMs使用、方法变更验证、归档可追溯性为实验室常见薄弱环节,需要强化管理。
7月5日,门上希和夫教授又作了题为“Advancements in Identification Methods for Emerging Contcontaminants in Environmental Samples: Current Status, Challenges, and Future Prospects”的学术报告,报告详细讲解了靶标筛查、非靶标筛查、疑似筛查三种筛查方式的特点。


6月27日,应刘艳彪教授邀请,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王少彬教授为学院师生带来题为“Carbon defects and functionality for catalytic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的学术报告。王少彬教授从碳缺陷与氧还原反应、碳缺陷驱动的AOPs、气相选择性氧化、液相选择性氧化和单原子催化剂(SAC)的应用几个方向进行了讲解,并对其应用进行了展望和总结。

学院将持续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院讲学,助推学科发展。诚迎师生共赴思想盛宴!